艺术盲盒:展方离谱还是你不懂艺术?

发布时间:2022-09-06 09:45 阅读量:7090    来源:网络

日前,一段打开盲盒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在某美术馆举办的马丁·马吉拉展上买了三个单价68元的盲盒。打开后,里面装满了碎布、硅胶块和编织绳。

“你确定这不是垃圾?”视频传开后,很多网友批评这种“艺术盲盒”的价格与价值不符,但也有人认为这与展出艺术家的想法一致,不能只以“价格”来评判。方回应,艺人自己知道,定价是他认可的。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价格明显偏离消费者认知,长期来看肯定会损害艺术家和展厅的声誉。

盲盒“买了一份孤独”

8月28日,微博中认证为“美妆博主”的用户Barbie Chang发布了一段2分钟的视频,展示了从martin margiela展上购买的三个单价为68元的“艺术盲盒”:打开第一个黑盒子,取出一个普通的带有红线的自封口袋子,里面装有一块硅胶和两条细长的布条,一红一白;其余两个盲盒的封装方式与第一个相同,两根光纤制成的“尾纤”被抽出。

该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大多数网友批评这种艺术盲盒“不知所云”,“白送还占地方”。有网友问“你确定不是偷钱?”甚至有人对盲盒的包装提出质疑,称“市面上的盲盒至少有一个印有使用说明的专用塑料袋,从未见过用塑料自封袋包装的”。从事艺术品交易的常先生曾经在海外看过这位艺术家的展览。他说,“相比国内的这个展览,我看到的那个是免费的,周边商品以书籍为主,所以没有那么离谱的周边产品。”

符合产品艺术家的理念?

与批评声相比,一些业内人士并不感到意外。“这和马丁·马吉拉自己的想法真的很像”。

据报道,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出生于比利时,曾是一名时装设计师,于1988年创立了个人品牌马丁·马吉拉(Maison manuel),并于1997年至2003年担任奢侈品牌爱马仕(Hermes)的创意总监。2009年,他成为一名艺术家。该品牌于2015年更名为梅森Magira,并于今年7月在上海南京西路开设了全球最大的旗舰店。

即使在强调个性的时尚界,马丁·马吉拉也是特立独行的。比如他坚持不在公开场合露面,只流传了几张照片,甚至很多人怀疑他根本不存在。相对于大多数设计师对高档面料和美观造型的追求,他的“解构”擅长从身边的物件和废旧材料中取材,打破物件原有的形象和用途,重新组合成新的样子。比如,他曾经把假发做成裙子,把衣服做成挂衣服的木制人体模特形象,用多条带子缝制一件外套,把四件不同年代的夹克拆开重新组装成一件新衣服。

“我真的相信马丁·马吉拉对红色边缘的塑料自动封口袋感兴趣。如果他愿意,绝对可以和他们一起设计新产品。”在时尚杂志工作多年并创业的杜先生说,因为擅长解构,马丁·马吉拉经常“变废为宝”:他曾经把酒瓶的软木塞做成项链,把钥匙放进树脂里做成首饰,还把破眼镜框改成胸针...这些产品上市时价格不菲,现在在二手市场上依然很贵。“他卖的最贵的一个系列就是把旧衣服拆了做新的”。马丁·马吉拉在设计服装时探索并表达了艺术。1997年,他与一位微生物学家合作,在自己设计的白色衣服上喷洒霉菌,并把它们放在荷兰鹿特丹一家美术馆的特制温室里四天,让霉菌在衣服上自由生长,然后展示出来,以此来模拟被消费者使用和丢弃、“死去”的衣服如何在大自然中焕发出另一种生机。“备受争议的‘艺术盲盒’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家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

艺术展周围应该有更好的展示。

从事纪念品开发设计行业的魏先生认为,周边产品属于商品,需要符合商品属性,比如定价合理,有一定的使用功能。“艺术展不仅是为艺术家的粉丝举办的,也是为了向更广泛的公众传达艺术家的想法。周边产品的开发一定要尊重大众的感受。"

“我所期待的展会周边产品,一定是展会内容的延续,让我回家看到这些产品,记住看展会时的感受。”服装设计师胡先生说,没有一个学设计的人不喜欢马丁·马吉拉。“但我们喜欢的是他的作品,他的想法,而不是他有金手指,他能把一袋建筑垃圾卖个高价”。

策展人王女士也认为,这样的周边产品对艺术家和展览本身都没有好处。“文创产品,被称为可以带走的文化,是对展览内容更直白、更实用的二次创作。”在她看来,还不如把这些盲盒里的物品送给艺术家的粉丝和设计学院的学生进行二次创作,说明自己的想法和用途。“这样即使价格再高,消费者也能理解。”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