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文学生机勃勃

发布时间:2022-11-09 12:39 阅读量:4696    来源:网络

2015年,中国科幻作家刘的代表作《三体》获得雨果奖,在海外掀起了中国科幻文学的研究热潮。年轻的埃及汉学家、本哈大学语言学院教师蒂娜是这股热潮的推动者之一。长期从事中埃比较文学研究,对埃及古典文学和科幻文学有独到见解。近日,Tina围绕相关话题接受了专访。

问:你为什么选择在中国学习科幻文学?

蒂娜:中国的科幻文学是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沃土。中国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和世界观。我最喜欢的诗人屈原曾问“天”——“凤仪只是一个形象,你怎么会知道呢?”“阴阳三合,这是什么?”哲学思维中蕴含着科学意识。中国古代有很多根据现实改编的科幻故事,比如“鲁班做了一个木风筝”、“偃师造人”。阅读这些古代科幻故事,可以观察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

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科技工作者聚焦科技创新、太空探索、人类未来。如今,人们对新兴科技的热情和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是中国科幻文学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幻文学接过了传统古典文学的指挥棒,面向未来,探索和书写一切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我认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问:你认为中国的科幻文学和传统文学是什么关系?

Tina:中国的科幻文学通过颠覆传统文学,延续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使命。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消解了科学的沉闷和晦涩,同时不断将人类抛向陌生的世界,迫使读者以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世界,从而培养和增强共情和共情。中国科幻文学和传统文学都有传达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但前者的出现显然为后者注入了活力。

问:去年,您发表了《中埃奇幻文学与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以刘和尼哈德·沙里夫为例》一文。你认为刘是什么样的作家?

蒂娜:长期以来,科幻文学的中心一直在西方,但刘是立足于中国文学传统,土生土长的世界级科幻作家。他的作品既有一般科幻文学中对技术的赞美,也有对中国古典史诗传统的回归,所以我觉得《三体》可以算是现代版的《天问》。

在我看来,刘更注重探索人类社会、宇宙和科技之间的关系,探询人性和道德,从宏观宇宙的角度反思和关怀微观社会现实。这种对内在道德的敏感和强烈的人性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气质。就文笔而言,刘瑰丽的想象力驾驭着文字细腻的表达,几乎让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触手可及,他的文字散发着中国语言的美。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科幻世界,既是当下现实与无限可能快速碰撞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积淀力量的彰显。

问:中国的科幻作品在你们国家有多受关注?

蒂娜:最近十年,中国的科幻作品在埃及越来越受关注。中国的科幻文学充满活力。我们在中国读科幻文学,就是在读当代中国。因为科幻文学更直观地反映了所在国的“硬实力”和谋求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的科幻文学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作家思想的深刻,带给埃及读者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洞察。这对埃及人很有吸引力。中国的科幻小说不断激发埃及作家的创作灵感,也让埃及人意识到中国人民和我们一样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科幻小说在中国的繁荣无疑拓展了埃及汉学的研究视野。作为一名中埃比较文学研究者,让更多的埃及人通过这些优秀的埃及文学作品感知和了解中国,从而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学和文化,是我的学术使命。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