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
没有语气词和表情符号还能聊天吗?
“好”据说是“好”“好~”;“嗯嗯”是“嗯嗯”“嗯嗯”的意思;“来”是“来”和“来”的意思...最近,脱口秀演员的“悦词症”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即人们在网上用词聊天时,会小心翼翼地修改自己的词汇,并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以表示他们在积极回复对方,让自己看起来更舒服。最常见的就是加上“哈,诶,啊,嗷,哇,啦,哟,滴,~,!”这类语气词和符号。
与其说是“请”,不如说是表达善意和友谊。无论是我们之前讨论的“语言膨胀”,还是现在的“讨好型综合征”,都反映了非面对面交流中副语言信息缺乏、情感难以传达的局限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领导的“过来”是愤怒还是平和,同事的“哦”是嘲讽还是麻木不仁,女友的“做”是沉默还是赞同,这些都不需要辅助信息来解释。为了弥补文字和语音的差距,使用语气词、标点符号、表情包等。作为“表情”完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真实意思是说话者的说话水平;减少对沟通对象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也是保持沟通愉快,提高沟通效率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在脆弱的关系中,表达柔和的语气和积极的情绪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沟通策略。传统的线下交流讲究的是热情友好的待客之道,体现在语言交流上,与网上的“讨好型失序”没有本质区别。社交礼仪是现实礼仪的延伸。但是,人们具体的传播方式会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从慢节奏的交通到“地球村”,互联网的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人际交往的范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关系也在逐渐弱化,温暖礼貌的表达方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弱连接成为常态,“悦词障碍”尤为严重。
“友好式”和“讨好式”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表达者能否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和目的,灵活调整表达方式。在各种场合,对每个人都表现出积极高调的情绪,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过于客气不仅会给对方造成压力,还容易疏远关系,表达者的真实感受也会被忽略。逢迎型人格、高敏感、低自尊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倾向于迎合他人。当然,这不仅会表现在社交网络中,也会在线下传播中传播。“话请”不是新产品,也不是简单的“网络病”。
“言词逢迎”可以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也可能演变成社交表演和社交内耗,作用有限。经常需要“网口”来表达自己的人,无论怎么加语气词和表情符号,都很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但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不用加入太多的因素,就能取悦别人,取悦自己。在此基础上,“悦词症”更是锦上添花。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