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复旦大学今年共有15个项目参展涵盖光伏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继上届斩获工博会CIIF大奖后,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本届再度荣获CIIF工匠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孙耀杰教授团队获创新引领奖。
在介入治疗技术创新领域中,葛均波首次发现心肌桥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将心肌桥的检出率从不足5%大幅提升至95%以上。这项发现被编入国际经典心血管病教科书,成为现行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也得到了“葛氏现象”的别称。此外,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方面,面对被称为“最后堡垒”的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葛均波首创了“逆向导丝技术”及其系列辅助技术,同样大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成为CTO介入治疗的三大常规术式之一。
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的研发同样充满挑战。针对传统支架材料“不可降解”问题,葛均波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Xinsorb,它能够在3-5年内被人体完全降解吸收,避免长期使用金属支架的潜在风险。此外,团队还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深低温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系统RDN、世界最小尺寸的介入式人工心脏等多款创新医疗器械,填补了国内外的多项研究空白。
为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先进的医疗技术突破,葛均波也积极推动心血管疾病的快速响应机制的建设。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快速反应“绿色通道”,正是他早在1999年首次于华东地区推动建立的,至今已挽救了超过万名患者的生命。同时,他还倡导并参与构建了中国胸痛中心、房颤中心等多个专业机构,致力于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有关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让电能既低碳环保又稳定可控
我们习以为常的太阳能,虽然低碳环保,但实际上太阳能发电的高度随机性,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大挑战。而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需要稳定且可控的电能。
而有这样一款设备,它将光伏技术与储能设备巧妙结合,能够满足光伏、储能、电网等各式需求,在达到低碳目标的同时还实现了电能的高效与平稳输送,可谓做到“鱼与熊掌兼得”。这就是由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孙耀杰团队、王瑜团队与国网上海公司的张宇团队历时十年合作研发的光储联合系统。
作为光储联合应用领域的重大技术革新,这一创新方案落地的关键核心之一在于直流电弧的诊断问题。2014年,为研究电弧在不同状态下的起伏特征,孙耀杰带领团队在复旦搭建了一个实验系统。在多年的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团队起草了电弧保护的国家标准,这也成为了智能光储系统能高效安全运行的核心。目前,该系统已先后获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日内瓦发明金奖等奖项。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