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需要更多“积水地图”式注脚

发布时间:2022-07-19 11:20 阅读量:4660    来源:网络

城市的智慧需要更多“积水地图”的注脚

评论员吴迪

用数字化的理念和技术对各种风险进行预警和预测,对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各种解决方案,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

据《宁波日报》7月17日报道,近日,宁波市水利局联合浙江省大数据局推出“宁波积水地图”,首次将实时积水数据与地图导航相结合,实时展示城区低洼路段、地下通道积水信息。地图上线后,日访问量超过14000次;另据《中国水利报》报道,近日,北京水务部门依托城市洪水数值模拟模型,发布了北京市内涝风险图,直观展示了可能出现的内涝风险的位置分布,并给出了相应的避险措施提示。

进入汛期,很多地方都面临着部分路段、点的渍水压力和风险。近年来,一些城市不时出现在雨中“看海”、车辆被淹、一场暴雨困住旅行者等现象,极端情况下造成人员伤亡等重大损失。积极防范和应对类似风险,各地都在不断实践。“积水地图”可谓对策之一。它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结合降雨、内涝、洪水等历史信息,,导致各地出现险情或灾害,对易积水的地点和区域进行标记,指导人们科学避险,为有关方面运送物资和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水地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很多领域都需要类似的预警,例如,冰雹、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预警,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预警,高温、干旱、火灾指数预警,道路沉陷、交通流量和事故拥堵预警,空气、水等污染物超标预警,景区、医疗机构等场所的交通分布预警,柳絮、蚊虫、农药喷洒等影响日常生活的因素预警。

无论是因为巨大的成本,还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更加智能便捷的应急预警能力和信息获取机制正在成为民众的共同期待。然而,一些地方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系统建成了却没有使用,不能充分发挥相关产业和技术优势服务地方治理和人民生活,甚至造成资源浪费;数据“孤家寡人”,忽视多域联动的系统性,造成数据孤立,无法整合并发挥其预期作用;“空中楼阁”项目与人们的需求脱节,缺乏公众参与,未能让人们体验到数字化的好处和便利。

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大脑、数字孪生、海绵城市等概念正在一些地方从构想推进到现实,帮助相关城市不断完善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基础设施,提高预警的准确性。这无疑值得期待,其经验也值得借鉴。例如,一些城市创建了为市民服务的“一站式”智能生活频道。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享受数字化改革为衣食住行带来的便利;一些地方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排水管理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城市遭遇暴雨时的渍水风险,等等。

待在家里就可以知道实时天气情况,出行可以有效避开积水或拥堵路段……目前很多风险预警和监控技术的应用刚刚起步,未来智能化、数字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用数字化的理念和技术对各种风险进行预警和预测,对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各种解决方案,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准确便捷地获取相关预警信息,避免人员财产损失,是更直接、更关键的诉求,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落脚点。从长远来看,建立的长期预警机制将有助于不同地方因地制宜地应对风险或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因此,让“积水地图”预警信息和服务更加便捷可及,与硬件建设同样重要。可以说,能否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民众提供预警,提高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便捷性和可及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体验感,也体现了一个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好坏。

“积水地图”等基于数字技术的探索,正在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这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希望更多与生活秩序和质量相关的预警服务,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智慧,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安全、幸福。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