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耀香江丨踔厉奋进新时代勇立潮头正青春——香港特区同龄人说

发布时间:2022-06-30 22:28 阅读量:6470    来源:网络

25岁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东方之珠,依然优雅辉煌。年轻如笋,年轻如松,这位25岁的香港青年是一颗璀璨进取的明日之星。

一个强壮的男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年轻人有梦想,香港前途无量,国家前景无限。

回望香港回归祖国25年,无数香港年轻人不辞辛劳,让梦想在狮子山脚下放飞。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59,250名同龄人逐渐成长起来,他们或努力学习,或参加工作,或自己创业...新一代有为青年正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正等着书写东方之珠的新传奇。

狮子山精神永存。

1973年,电视剧《狮子山下》播出,普罗大众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励志故事传遍湘江。2022年,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播出,普通市民不平凡的奋斗史见证了香港的沧桑巨变,受到广泛关注;“狮子山精神”跨越40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勇往直前,实现理想,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香港人一向崇尚狮子山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逆境,我们都会站在同一条线上,岿然不动。”李荣融坚信,即使经历不同的挑战,香港人的毅力也不会改变。

现在实习的李蓉蓉,和父母的从医志向息息相关。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在香港肆虐,多家医院“失守”。作为一名护士,李的母亲就在抗击非典的“重灾区”内科病房,而他的父亲也站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从那时起,年轻的李决定成为一名医务人员,为社会做贡献。

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六年的医疗生涯后,自2021年以来,李一直在儿科、骨科、内科和外科执业。2022年初,香港新冠肺炎疫情,第5波,香港肆虐,李在屯门医院内科及老年病科行医。时隔19年,他和父母一样,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李说,“疫情严重的时候,病人挤在病房内外,医生护士都应接不暇,忙得不可开交。我累得走不动路了,但我成为医生拯救生命的初心更坚定了。”

李荣融对今年的回归纪念日充满了憧憬。7月1日,她不仅将随香港特区长大一岁,在那一天,她还将结束实习,成为一名全职儿科医生。提及未来,她期望:“为更多基层儿童服务,细心守护香港下一代,同时为香港公共医疗服务出谋划策。”

从香港毕业后,毅然加入纪律部队的余义华也到了抗疫前线。一是她帮助滞留在日本邮轮“钻石公主”号和武汉号上的市民返回香港;然后自愿加入案件追踪办公室。在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她和同事成功追踪到社区首例来源不明的奥米克隆变异病毒;在疫情持续严重的时候,她曾在避难所医院与确诊患者面对面接触。“一步一步,不断尝试,突破自己。”余义华说。

谈到回归,余义华承认,他对自己的童年真的知之甚少。他对1997年出生的特殊性的第一次体验,源于他10岁时全年免费参观迪士尼乐园的经历。长大后,他加深了对香港回归的理解。“25年来,我与香港一起成长。尽管经历了几次逆境,但香港人总能克服困难,同舟共济,在困难的时候更像家人一样互相帮助。这份人情味让我为家乡感到骄傲。”她兴奋地补充道。

现就职于香港入境事务处签证部的余义华,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希望在未来,我能覆盖更多不同的工作领域,发扬和传承入境事务处执法与服务并重的精神,为维护香港的安全和加强香港的竞争优势而努力,坚决站在最前沿,为国家和香港尽我所能守卫好‘南大门’。”

狮子山下,年轻人努力。和李、余义华一样,狮子山下的新一代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着“狮子山精神”,也在用青春的力量书写着“狮子山精神”的生动注脚。

内地的年轻人很兴奋。

25年前,米字旗缓缓降下,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在冉冉升起。25年后的今天,香港街头还能看到“奋斗25年,携手新征程”的巨幅标语。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对内地不再陌生,许多特区同龄人也从两地日益密切的交流中受益。

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选择毕业后跨过深圳河去内地。香港特区政府数据显示,近年香港学生通过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报考内地大学的人数持续增长,内地大学连续三年成为香港学生报考非本地的首选。目前,有超过16,000名香港学生在内地大学就读。

陈世理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北京读书。现在她说着一口带北京口音的流利普通话。她笑着说,“成年后,我基本上都在内地生活过。成都和北京便捷的移动生活方式和包容的氛围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陆学习的经历让陈世理觉得“有趣又有意义”。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青小新文创工作室”,参与乡村地区的乡村振兴项目,在中国与巴西合作的“趣味巴西”绘本项目中创作创意和文化传播产品...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赋予港方共同建设湾区的新使命。对于文化创意工作者来说,能投身到文化湾区的建设中来,特别令人振奋。”她说。

同样在北京度过大学生涯的林妮英高中毕业,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她加入了校内外的很多社团,也以学生的身份在北京和香港参加了很多重要的活动。这些经历促使她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也让她对国家和香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生出了沉甸甸的责任感。

倪莹完成学业后回到香港工作。第5波疫情席卷香港时,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政府组织力量对香港进行紧急援助。林妮英所属的中建国际集团被勒令修建多所收容所医院。她刚入职半年多,被派往元朗和新田的建筑地盘提供照顾服务。这次经历深深打动了她。“中央政府和内地大力支持香港,香港工人与内地支持者并肩奋斗。血缘关系的统一令人感动。”

像林妮英、陈世理这样在回归那一刻出生,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在香港长大的香港青年,来到内地分享国家发展成果,也在文化碰撞中促进了对国家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的准确认识,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第一代回到潮涌湾区。

见证金融危机和非典的团结,深切感受汶川地震后的兄弟情谊,体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体会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艰难...东江水漫山遍野,25岁的“回归一代”承载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一样的成长密码,为国家发展大局而奋斗。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龙郝云就开始了在内地的火车之旅,从火车、动车到高铁。每年7月,他都会定期乘火车前往大陆。他走遍了几十个省市,现在是带领更多香港青年走进内地的组织者。他感叹“内陆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见证了“现代化高科技火车站的崛起”。

香港和黄穗也纷纷称赞:“中国是基建狂热者,大国建设令人钦佩。”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内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向往走遍祖国大好河山,通过香港黑龙江经济合作促进会等社会组织赴大陆交流;期待在国家快速崛起中寻找机会的他,通过沪港金融大学本科交流考察项目,前往上海某知名金融机构实习...

回归25年来,在中央驻港联络办、香港特区政府和内地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活跃于香港各界的社会团体和组织者的帮助下,香港青年内地交流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与日俱增。

从香港青年协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会到香港精英俱乐部,社会各界力量都参与其中;考察交流、短期实习、各种比赛等日益丰富多样的交流形式,让香港青年对内地的了解越来越多。如今,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是前所未有的。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意识到,香港的未来离不开内地的发展,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现任港九社团联合会活动官的肖正祥希望“在大湾区内陆城市取得突破”。从小热爱中国历史,在暨南大学学习中国历史。这次学习经历实现了他童年的梦想,开阔了他的视野。回港后,他致力于服务基层青年,搭建香港与内地的“同心桥”,方便香港青年到大湾区等内地城市求学、就业、创业。

潮涌湾区风生水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稳步前行,潜力无限;湘江之畔,狮子山下,香港分享着回归祖国25年来带来的红利和机遇。那些心与心交流的动人音符,伴随着东江水的温柔低流,敲开了门,奏出了大人赞美和讴歌的音乐。

小静李海元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ARTICLE